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中國制造2025”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立足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際需要,圍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人才為本等關鍵環節,以及先進制造、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提出了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增效的重大戰略任務和重大政策舉措,力爭到2025年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裝備制造行業的產品研制有四個關鍵的階段:方案設計、工程研制、批生產和服務保障。方案設計包含兩個階段:一是需求分析、概念設計;二是總體的方案設計等。工程研制是指產品總體方案凍結后的產品研發階段。之后便可進入到生產階段和服務保障階段。這四個階段關注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因此指導方法和管理手段完全不同,但是在系統 工程思想的指導下,可以把這四個階段統籌考慮。
由于各類裝備制造業企業千差萬別,現代企業分工越來越細,必須業有所專。從產品復雜度來說,類似航空母艦這樣的結構件有上億的復雜產品,飛機有幾百萬零部件,汽車的零部件也有上萬件,其中簡單產品的數量 屈指可數;從專業分類來說,八大專業門類以機械結構為中心,根據需要加入電、光、磁、聲、流體、熱和核的任意構成,形成了各種產品。各個企業生產不同產品,指導思想不同,工作方法不同,采用的工具各自不同,因此合理的分類必不可少。
現在正是 “ 十三五 ”規劃的關鍵階段,編制規劃的方法學是:目標減去現狀就可以得到規劃方案。如何把規劃落在實處,這是難點和重點。目標是由現狀確定的,然而現狀卻很難判定。評判現狀就好似中醫的號脈,現狀的診斷是核心。只有診斷對了問題,方可對癥下藥。
但是,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現狀是基本上只能定性描述,卻無法量化考核。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言:“你如果無法度量它,就無法管理它。”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現狀是缺少評價衡量的標準和工具。這就導致企業現狀 定位模糊、混沌,規劃目標設定易偏高或偏低,不符合實際。因此,需要一把標桿和尺子度量企業水平。
工業化的標志是標準化、模塊化、系列化及大批量生產產品的一致性。而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在生產產品時,當發現設計或工藝出了問題,生產人員通常會在生產時自行采用修補手段,以求達到合格標準,這樣就造成了設計圖樣、工藝和最終產品的不一致。因此,我國壓鑄廠生產產品的一致性亟待提高,對此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嚴格守“法”。在歐洲和美國這樣的制造業強大的地區,當發現設計或工藝出現問題時,會及時修改設計或工藝,同時會嚴格按照設計或工藝執行,禁止在生產時自行采取修補手段,這樣其產品的一致性自然就高,質量也得到了保證。標準是工業界最高的“法律”,應嚴格執行。但遺憾的是,按照CMMI模型第二級可重復級評判,即產品的一致性評判,我國90%的壓鑄廠可能就已經無法達標了。
歐洲和美國是先完成了工業化,然后進入到了信息化社會,這是一個串行的過程。而中國工業化還未完成就進入到信息化社會,所以將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極為重要。工業化和信息化相融合遠不止將信息化軟件應用到制造業,更重要的是要將優秀的管理思想推廣應用。
智能制造是在網絡化、數字化的基礎上,融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形成人、機、物相互交互與深度融合的新一代制造系統。網絡化即互通互聯,將人、機、物聯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聯人方面,美國已有報道證明技術上可實現,將芯片植入人體做試驗,但這面臨重大的道德、法律風險。機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產、試驗、測試及檢測的設備,另外一類是水、暖、電、氣、溫度、濕度、壓力和環境等設施。將這些聯起來才能保證產品生產的高質量、高水平。在聯物方面,有內部物流和外部物流之分,外部物流指電子商務;內部物流以制造業為例,指的是從原材料進入工廠起,進行鍛造、鑄造、車銑、刨磨、表面處理、電鍍及裝配等,到最終形成產品。這里產品形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狀態很難控制,所以內部物流是聯物的難點。
智能制造必然是以智能設計為切入點,向后延伸到智能工藝、生產和智能服務,向上延伸到智能管理。具體如何做?必然是從智能裝備做起,到智能單元再到智能生產線。要注意的是,智能制造的特征是狀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和精準執行,這是形成一個閉環的幾個重要環節,可重復迭代。
我國工業發展較不均衡,有濟二、華為、聯想和海爾這樣的世界一流企業,也有很多手工作坊型的中小壓鑄廠。這種不均衡性決定了信息時代中國制造業實現智能制造的戰略必然是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范。 目前,我國國內公開有94家智能制造示范試點。在“十三五”期間,在試點示范過程中形成標準和規范,“十四五”大規模推廣。在這種形勢下,亟需做的是診斷分類:哪些企業需要補課,哪些需要普及,哪些可以示范。